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文化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诗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每个调名只标志某种固定的文字、音韵、结构格式,与内容无大联系。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片、下片(或者上阕、下阕)。了解背景:长沙是毛泽东早期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听范读正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廖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教师作诵读提示: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好,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断章》卞之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读着毛泽东的诗,幻想着美丽的壮阔的景色,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一首诗。在这里,我们无需去理解卞之琳的深刻哲理,只需明白一个道理:当你在欣赏美丽的风景画时,你本身也是别人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妨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一、独立寒秋图二、湘江秋景图三、峥嵘岁月图四、中流击水图课文讲解一、研习“独立寒秋”图1、学生朗读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请把这三句的语序调整好,并说说它们的大意。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2、请根据画面再作一次较为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3、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更是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用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二、研习湘江秋景图1、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同写秋景,为什么它与一般诗词悲秋的风格不同?明确:上阕写了这些景物(意象):山,江,船,鹰,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漫江碧透—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百舸争流—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鹰击长空—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鱼翔浅底—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万类霜天竞自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