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谢璟[摘要]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件以及他们自身的人格有关。本研究旨在研究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一、引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心理方面有其特殊性,不仅文化素质基础较差,而且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但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一种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心理学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也有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要使其行之有效需要家庭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其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要重视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为了培养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中职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中职生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生活中哪些事件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二、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职生正处在青年中期向成人的转变。此时由于独立性的不完善,对家长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过于理想化;环境突变难以适应;对自我的认识摇摆不定而难以定位等,从而心理特点上显露出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等。从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看,主要表现为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发生冲突而心理失调。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2.心理因素。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中职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中职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中职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3.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思想成长、心理发展等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较大。4.学校因素。中职生的主要时间生活在学校里,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分不开的。由于中职生与学校的关系紧密,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在中职生活中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简单,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中职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不能与同学和老师进行适当的交往;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等,这些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压力。三、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目前,很多人仍然是传统的健康观,尤其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演讲等途径让学生明确新的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教育,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