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各项目标的重要渠道,对教材正确的解读和理解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首要之举,也是实现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必经之路。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很多依据,有的基于教师个体经验,有的基于文本特点,有的基于儿童视角。我以为,解读一个文本并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应该是语文的本体特征,也即课程标准所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每一堂语文课,都必须回答课堂教学教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在儿童心里驻留什么?积累什么?发展什么?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如何?这篇课文目标制定的过程,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本的特点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有一个神奇的人物,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是这类文体的共同特征。本文也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想象的张力。从结构来说。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前四段将盘古如何开天劈地,最后一段,总结了全文。课文第7段则采取‘总起——分述“的结构方式,将盘古倒下后的巨大变化写得精彩纷呈。从文字来说。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的魅力,体现在故事的神奇和语言的魅力上,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而无论是语言的魅力还是故事本身的魅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品味的!第二:以课程标准中年段阅读目标为基准课程标准把每一个年级具体目标表述得很清楚,课程标准在四年级的“阅读”目标上,确定了10条。每一次教学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可能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一节课中全部实现,也不能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蜻蜓点水式的都讲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最有价值的事情,选择核心的教学内容。确定《开天辟地》一课的核心教学内容,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可以关注这两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出了“通过朗读,多形式、多方法品味文章关键词语,感受盘古丰满的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初识文章对偶的这种句式特点,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有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朗读、多形式、多方法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又有价值观的描述(感受盘古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更有知识能力的描述(多形式、多方法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初识文章对偶的这种句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