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体验,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的印证,能初步认识控制化学反应的原理,并掌握控制燃烧的方法。(3)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能力目标在不断变化的情景和问题的引导下,不断运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对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演绎等加工的过程中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2、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难点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燃烧条件的探究。师生互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师:播放音乐:费翔的《冬天的一把火》生:通过投影观看视频:火的应用与火灾师:火,是物质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对一些现象提出质疑,引诱学生对燃烧求新知的欲望。二、燃烧初探生:(讨论交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回忆镁条燃烧、蜡烛燃烧、木炭燃烧、的现象、(归纳交流)燃烧的概念师:幻灯片展示燃烧的概念。师:(板书)燃烧的概念师:强调物质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思考)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就一定是燃烧吗?生:(讨论交流)不一定。如灯泡发光发热。师:幻灯片展示作业练习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看见过哪些物质燃烧?生:(讨论交流)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师:(板书)燃烧的条件。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生:(讨论交流)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能够燃烧的物质。师引导:要使物质燃烧起来,首先这种物质必须能够燃烧,我们把能够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生:(讨论交流)根据以上推出燃烧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师:(板书)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师:分别点燃两只蜡烛,一只罩上烧杯,观擦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师:(板书)需要与氧气接触(或空气)。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是可燃物?怎样做让镁条燃起来?师:分别用火柴,打火机,酒精灯点燃镁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生:(得出结论)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师:(板书)达到它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师:幻灯片展示燃烧的条件。生:(讨论交流)这三个条件有怎样的关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师:幻灯片展示作业练习生:(讨论交流)如何让可燃物燃烧的更充分师:幻灯片展示促进燃烧的方法生:(讨论交流)熄灭一支燃烧的蜡烛可用哪些方法?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蜡烛熄灭?师:(板书)灭火的原理。师: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生:(讨论交流)寻找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细化认识)破坏燃烧条件其一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师:幻灯片展示灭火的原理。师:(点拨)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掌握了反应条件就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否,例如燃烧。三、盘点收获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通过音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观察现象转向探究本质高起点、低落点,从简单的实验探究中提炼出化学问题,为提抽出化学原理做好准备。找方法,更找方法中的道理。适时引导转换思维角度,引入对燃烧的认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唤起并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向科学概念过渡。利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将安全教育、科学教育推入高潮。即学即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和能力。回顾本节知识点,揭示知识背后隐含的“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思想。由特殊推演至一般,画龙点睛。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和原理燃烧和灭火①具有可燃物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与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