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缩短了她与普通生的差距李宏梅一、基本情况:李某,女,9岁,智障,处于5岁孩子的水平,左腿先天性萎缩,小动作多,爱东张西望,写字慢,字潦草,容易激怒,冲动任性,不守纪律,不受约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爱哭,口出脏话,咒骂不避亲疏,举手打人或在桌上吐唾沫,同学对她避而不及,但对于知识孩子的眼里又充满着渴望,渴望着自己也能回答出问题来,渴望着老师能表扬她。二、原因分析:其母亲生了七个女儿,他是最小的一个,由于母亲年龄大导致出生的孩子先天性智障和小腿萎缩,其母脾气大,经常对李某大吼大叫,使其李某没能在一个充满宽容的环境中生活,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更使得孩子脾气大、经常出现对同学的伤害事情。三、案例实施过程:(一)课前辅导,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首先是课前辅导,从时间上看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三十几分钟,不仅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而且需要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个环节是很必要的,课上它可以增强随读生的自信心。例如:因为李某生对乘法口诀是清楚的,所以我打算课前对李某辅导“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首先我让李某背背2的乘法口诀并写下来,写完后孩子表情轻松的看着我,像是等待着我的评价,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乐了。接着我又写了几个乘法算式,引导他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她不出声,而且表情也没有先前的轻松了,她转头就要走,我拦住了她,对她说:“你看”,我下意识地用很粗的黑笔把0、2、4、6、8的末尾数字描了一遍,她看后说“一样”“对,你看这些数字末尾都是0、2、4、6、8的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接着我又对李某进行了训练,并且将课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出来,引她观察,使他在下节课中能回答上来,为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二)课中兼顾,营造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缩短与普通生的差距。课堂教学,这是解决残疾学生随班混读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的主渠道,随班就读的真正意义要在课堂上来体现,例如:“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正式上课,就教材而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难点也不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课上时间比较充裕,我就抓住这个时机不仅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具有这个特征的原因。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给李某营造了适合他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当我问起“你发现了什么?”时,他大声说老师我知道,全班同学被他吸引了,“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能被2整除”,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纷纷向他投来了赞赏的眼神,此时的她大笑,我也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并且贴出了他总结出的特点。四、反思和讨论通过一学期对李某的教育教学,班上的学生对这个曾经都看不起的同学都另眼相看,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李某上课专心听讲的时间长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有了显著的改观,很少听到李某的号啕大哭。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关心李某的人多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在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而这些家长往往认为教师看不起他的孩子,与教师配合方面较欠缺。他们在平时往往较溺爱孩子,与学校的教育常常发生冲突。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设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这就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出发点和原则,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