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虹桥小学彭丹丹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22页-2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准备:材料袋1(钉子板、铁丝、小棒、剪刀、硬纸板)、材料袋2(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点子图。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谈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了解它吗?(最大主跨、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师:在这些图片上,你能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它是……师:对!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有关三角形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师:看来三角形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利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做出一个三角形吗?拿出1号信封,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邀请顺序:卡纸、钉子板、小棒、方格纸。师:对于这位同学用小棒摆出的三角形,大家满意吗?师:嗯,要围成一个三角形,我们就要做到首尾相连。如果老师这样摆,行吗?(是的,它有缺口,它没有做到首尾相连。对的,它也没有做到首尾相连。)师:你在方格纸上画的三角形真漂亮。你能在黑板上为大家再画一个吗?其他组快速的把1号信封整理一下。画得好吗?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能干。利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那么,是否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能?还是不能。让实验来说明。实验次数选用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1()厘米、()厘米、()厘米2()厘米、()厘米、()厘米3()厘米、()厘米、()厘米4()厘米、()厘米、()厘米你发现了什么?实验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要求。1、由组长统一安排,每个同学轮流操作,组长把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和操作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2、一个同学操作后,另外一个同学重新选三根小棒(要求与前面的同学不能完全一样),有困难的其他组员帮忙。3、表格完成以后,组内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注意事项:首尾相连,请拿出2号信封。同学开始吧!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一样吗?请对照实验记录表汇报。我们先来看选用哪几根小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生可能回答:10厘米、4厘米、5厘米。(10厘米、4厘米、6厘米)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4厘米、6厘米、10厘米三条线段开起来似乎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其实这里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缝隙,所以说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请看大屏幕。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告诉我们,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看看另外一种不能围成的情况。师:那究竟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情况下又不能呢?请大家回想刚才围的过程,观察这几组数据,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形。预设1:板书: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他的发现对吗?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能围城三角形情形,你能根据图列式说明吗?小组内交流交流。师:这两个三角形,确实师:不能围成的呢?生:5厘米加4厘米小于10厘米,这个4厘米加6厘米等于10厘米。师:其他的不是大于第三边吗?师;你们的意思是,有一个算式不符合要求,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任意两边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的两条边指的是任意两边。经过我们大家的探讨,得到了这个发现时正确的。请同学们一起再把这个伟大的发现读一遍。这也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特征。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