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特殊保护》习题一、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是()。A.未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B.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C.未满16周岁的我国公民D.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2.在我国,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是()。A.制定或习惯B.舆论或认可C.制定或认可D.制定或舆论3.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依靠的是()。A.人民B.领导C.法律的制定方式D.国家强制力4.法律的约束力()。A.只针对违法犯罪分子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C.具有个别性D.只针对本国公民5.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是()。A.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B.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宪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6.与道德、纪律等行为规范相比,法律是一种__的行为规范()。A.特殊B.特别C.普通D.特定7.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我国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目的是()。A.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B.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C.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D.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8.商店保安因怀疑两名顾客偷了商店里的商品,对他们进行强行搜身,并用电棒威胁、恐吓他们,将他们扣留了一个小时,才允许他们离开。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当()。A.逆来顺受,忍气吞声B.找几个人偷偷把保安打一顿,出出气C.到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D.先找商家管理部门协调,如果不行,就把商店砸了9.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①意味着实施该法后,未成年人就不会违法犯罪了②表明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③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④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分析题10.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某班同学围绕法律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争议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甲:法律是可爱的,因为它保护公民的权利。乙:法律是无情的,因为它与惩罚紧密相连。丙:法律是神圣的,因为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请就上述观点,谈谈你的认识。三、探究题11.某中学附近一家电子游戏室门口的显眼处,虽挂着“非节假日,禁止中小学生进入”的标志牌,但实际上是来者不拒,甚至允许学生欠账玩游戏。年仅13岁的七年级学生刘楠,经常逃学来这里玩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刘楠的父母遂让其辍学,并把他送到附近的水泥厂打工。请阅读上述材料后,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游戏室老板、刘楠的父母、水泥厂是否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什么?(2)假如你是刘楠,你会怎么做呢?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C3.D4.B5.C6.A7.D8.C9.B二、分析题10.甲的观点只看到法律具有保护人民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它惩治犯罪的另一方面。乙的观点有点片面,恰好与甲的观点各执一词,二者合而为一就完美了。丙的观点,认为法律是神圣的,很有道理。法律的神圣,不仅仅因为它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还因为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三、探究题11.(1)①是。②因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首先,我会依法自律,痛改前非,认真学习。其次,我会争取父母的谅解,让自己返校读书,完成学业。如果父母坚持其错误做法,我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还要向有关部门举报水泥厂招用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制止这种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