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示范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统一练习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英国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2.“这一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1的组织与习惯,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一条约最可能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4.近代史家蒋廷黻认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2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5.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6.《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3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7.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的军事代表团和日本的考察团都曾到达德国,学习德国富国强兵的经验,受到了首相俾斯麦的接见。了解了中日两国考察的不同侧重点之后,俾斯麦预言:十年后中日若发生战争中国必败。俾斯麦预言“中国必败”主要是基于清王朝A.政治腐败官员贿赂公行B.只学西方技术、拒绝变革制度C.从德国购买的战舰性能落后于日本D.中国工业化起步晚于日本48.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上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9.“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A.①②④B.①②③5C.①③④D.②③④10.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A.慈禧的盲目自大B.传统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