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目标]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学习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学习难点]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二、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三、疏通字词(见课件)四、整体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五、梳理结构(以情感发展变化为线索)1.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四部分。第(1——3节)为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和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第(4——8节)为第二部分。回忆大堰河辛劳而悲苦的一生。(眷念与感激)第(9~11节)为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第(12———13节)为第四部分诗人从回忆到现实。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六、简单分析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狱中写的成名作。诗中的人物形象可说是实有其人和实有其事。它与《我的父亲》是姊妹篇,都是研究艾青早年生活及其家庭的重要诗篇。大堰河形象特征:身世悲苦低微勤劳善良无私命运悲惨灵魂高尚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一首关于母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