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修为之道“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知识梳理•1.注字音•如恶恶臭(wùè)忿懥(zhì)•敖惰(áo)桀纣(jiézhòu)•偾事(fèn)絜矩(xié)•2.识通假•(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3.解多义(1)恶ەۖۖ۔ۖۖۓ如恶恶臭(厌恶)彼恶知之(怎么)则思正身以黜恶(奸邪之徒)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罪恶)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怎么样,如何)(2)修ەۖ۔ۖۓ欲修其身者(修养)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长)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施行)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3)兴ەۖۖ۔ۖۖۓ一国兴仁(崇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产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起)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盛)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发动)•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4.分古今•(1)大学之道•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2)此之谓自谦•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3)小人闲居为不善•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义:越出自己的家族。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5.析活用•(1)在明明德(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2)所谓诚其意者(使动用法,使……诚实)•(3)上老老而民兴孝(前一个“老”是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后一个“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4)上长长而民兴弟(前一个“长”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后一个“长”是形容词作名词,长者)•(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6.明句式•(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2)毋自欺也(宾语前置句)•(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句)•(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5)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句)•(6)桀、纣帅天下以暴(介词结构后置句)•(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第一段个人解读文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什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彰显美德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内修外治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个人解读八目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目的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