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以及有关通讯的常识。2、积累掌握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4、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介绍写作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1、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2、课文背景介绍3、通讯的相关常识二、注音与析词迫击炮()瓦砾()地窖()颤巍巍()拂晓()鞠躬()匍匐()舀水()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颤巍巍: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匍匐:爬行烧灼:烧、烫,使烫伤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三、合作探究1、课文对炮火有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2、课文对蜡烛有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在课文中勾划出来,并简要说说感动的理由。4、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五、归纳点拨1、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3、令人感动的原因A、炮火连天,环境险恶。B、年老体弱,掩埋吃力C、视若亲人,沉痛哀悼D、点燃婚烛,真情祭悼4、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六、课堂小结:本通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亲手埋葬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并插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红烛的感人事迹的描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文章主题)七、拓展延伸揣摩文章倒数第四、五段(即40、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思考提示: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