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S版语文六年级年级下册中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精读课文。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这些规律面前,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本文通过一群旅游者的所见、所为、所感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初衷相违背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道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2)培养学生的比较与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比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3)通过“补白”,涵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表达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感知、感悟,让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言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引出“道”1.故事导入:老师讲《揠苗助长》的故事后提问:那些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2.引出“道”: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之道》。3、学生读题,解释“道”。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对自然之“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初读课文,感知“道”1.初读??学习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能联系上下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式理解词语。(2)检查识字效果。重点读下面词语: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2.再读??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学习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练习一: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3)练习二:选择练习一中所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争先恐后)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后悔不已。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3.三读质疑聚焦(1)质疑:默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找出来?(2)筛选问题??聚焦: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三、精读课文,感悟“道”围绕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研读。(一)我们干了一件什么事?(研读3?4自然段)1.比较体会幼龟和嘲鸫的行为。A扮演幼龟,表演后同学评价,重点抓住:探、欲出又止、踌躇不前B扮演嘲鸫,表演后同学评价,重点抓住:突然、啄、拉通过比较了解嘲鸫的凶猛、强悍,幼龟的弱小与胆怯,让学生对幼龟产生同情。2.比较游人与向导言行。(1)比较人物对话时的情感。我和同伴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2)体会游客情感的变化。重点抓住:紧张→焦急→呼喊→震惊(3)再次深入体会向导的言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学生在对游人和向导神态、语气、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中感受两者对嘲鸫捕食幼龟这种现象态度的差异,让学生感受游人对幼龟的保护与导游对幼龟危险地漠不关心,为后面判断两者行为的对错做好铺垫。)(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通过读进一步体会游人与导游的态度、行为差异。(二)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研读58自然段)1.想象补白: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后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