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2、本命年的回想时间班级七年级教师科目语文课时2课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过程与方法: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及学法的设计):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图画等。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二、学习目标:1、了解文题、作者。2、领略民俗风情。3、体味语言、情思。三、达标导学:(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1、学生介绍。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本命年(见课本P95页)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二)诵读课文。1、常规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释疑解难: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