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得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检查预习,明确目标1能熟练的朗读课文。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重点字词。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师生活动,翻译全文•学生合作,讨论完成翻译。•老师走进小组,答疑解惑。课文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文言字词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鼓,弹奏。峨峨,山高耸的样子。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水流宽广的样子。志,想。念,想。山的北面。卒逢暴雨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吾于何逃声哉卒,“猝”,突然。援,拿,拿过来。为,动词,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操,琴曲的一种。辄,总是,就。穷,穷尽,这里用为动词。舍,放下。逃,使……逃脱。古今异义词1.泰山之阴2.卒逢暴雨3.霖雨之操4.辄穷其趣5.援琴而鼓之6.更造崩山之音古今山的北面阴天同“猝”,突然小兵琴曲的一种操心;操练穷尽,这里用为动词贫穷拿,拿过来弹奏援助锣鼓;鼓掌创作,这里也是弹奏的意思制造特殊句式1.善哉,善哉!子之听夫!2.(伯牙)乃援琴而鼓之。您的听力好啊好啊!(倒装)(省略)于是伯牙取过琴而弹了起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细节解读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下文对二人善谈善听的具体描写。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伯牙终于遇到能真正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