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自我,幸福生活龙华中学吴素娥经过了这次的研究,我发现,作为一位心理老师,不仅要再教育教学技能上功底扎实,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用积极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看周围的事物,才有能力承担庞大的负性信息并引导求助的师生。而这一切取决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真正的悦纳自己,才能幸福生活。我相信,不仅仅心理老师,其他老师及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无聊、抑郁、焦虑、自卑,我们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存在的价值,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社会的冷漠、世界的悲凉,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信从“人性恶”的思想。这种负性的思想像毒药般侵蚀着人们,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破坏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化使得我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幸福的价值。前沿的学者重新聚焦在正性的能量上,旨在帮助人们活得更好,于是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出现。许多心灵学者告诉我们,在内省中发现《秘密》,理解吸引力原则,通过《与神对话》,运用正性能量,感恩并敢于行动。我们学会在冥想中沉静心灵,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达到自我成长。我们学会从社会回归到自我,不仅从宏观的世界出发,而是强调从自我对个体进行统整。心理学家赋予了“自我”新的意义,甚至把自我作为心理是否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悦纳自我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悦纳自我”指的是个体能否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树立信心的基础上避免骄傲自大;还要了解自身的弱点,认识到没有人无完人。只有客观、全面、愉快地接受自我,才能很好地多角度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和途径。悦纳自我首先要做到认识自我。大部分的人并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我,或者说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其原因在于,从我们出生、成长到死亡,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以社会和他人作为评价标准,作为模仿对象。我们强调人际交往对个体生心健康的重要性,在和社会中其他的个体交往的过程中,强调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最初的概念形成是建立在家长的反映和评价上,婴儿在与家长的过程中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爱与关注,学龄儿童在教师积极的评价中获得自尊和自信,成人在同事、领导的反馈中塑造自我。我们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按照别人的反映行为,在他人的评价中调整自我,像镜子一样,这便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镜像自我”。社会之重要,让我们不得不放弃本我的本能需要,遵循自我和超我的原则,长久以往,使得当今社会许多人出现无聊、疲惫、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产生心理生理疾病。因此,逐渐的,我们倡导“回归本我”。反省一下,在我们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是能够做到认识自我,又有多少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自身的评价基础上,而不是在他人的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呢?我们发现,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成熟,自省变得越来越重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反应。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身体和心灵的阈限提高,我们无法听到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声音,因此我们的决定大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只有当你,独自一人,沉静自我的时候才往往是能反省自我的时候,这正是为什么冥想如此盛行的原因了。通过自省,建立自我规范,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社会、他人和自身中找到连接点,才能为接纳自我找到基点。在认识自我基础上,做到接纳自我,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总的来说,悦纳自我包括三方面。第一,接受自己的全部,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第二,无条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不以自己是否做错事有所改变。第三,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有愉快感和满足感。只有能够真正的做到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悦纳,认识自我。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女士来到咨询室咨询,她的目的是想让咨询师帮助自己的女儿,希望她离开现在的交往对象,因为对方已婚。家里的人认为她这样是不对的,不应该破坏别人的婚姻,但是女儿自己没有任何的痛苦和不适感。在了解完基本的状况后,咨询师说道:“我觉得需要咨询的是你,而不是你女儿”。这样的案例引发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