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加强想象作文写作训练浅探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中学冉涛想象作文是学生运用想象法,描述自己未曾经历的事或者虚构故事的文字式样。写作这样的文章,必须运用想象。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由于生活面狭小,感知的事物不丰富,所以写不出想象作文来。笔者认为,把想象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想象作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把想象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想象的过程。人们反映客观世界时,不仅感知当时作用于他的事物,回忆起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头脑中经过组合、加工形成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的过程。任何想象必须是以某种事物作为原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这个原型,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想象作文。在想象作文与阅读教学结合中,笔者用一下几种对教材原型的处理方式,诱发学生想象,畅通学生作文思路,丰富作文表内容。一、关联式想象。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这是想象的初级形态。它能把分散的思想片断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可分为拟物想象和引情想象。在教学中,抓住想象的原型,训练学生联想能力。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先列出课文中联想的实例;《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诗人由眼前的桃花、流水想到鳜鱼的肥壮;《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由春花想到秋实。接着紧扣课文后面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联想。教《荔枝蜜》后,指出喝好蜜想到生活都是甜的,由蜜蜂沸沸扬扬想到建设新生活,是由事想到事;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想到生活的酿造者,是由物想到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有的由粉笔想到知识,有的由书籍想到卫星上天。通过这些拟物联想的训练,使学生拟物联想能力得到提高。讲读《白杨礼赞》一文的四个反问句后,指出作者把白杨与北方农民在精神上、气质上揉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这就是引情联想。有的学生由蜡烛、春蚕、春雨想到老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的学生由螺丝钉铺路石想到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赞扬他们默默无闻为四化大业奉献一份力量的情怀。时近中秋,布置给学生一篇半命题习作《十五的月亮》,有的学生在横1线上填写:“真圆”,他由十五之月圆时台湾的亲人回故里与家人团圆,想到祖国的统一;有的同学在横线上填写“不该圆”,取其反意,想到父母离异,造成子女心灵的创伤恨家不团圆,月不该圆,启迪天下眷属应有情。这些,学生既运用了拟物联想,也运用了引情联想,写起文章来有事可叙,有感可发。关联式想象多适用于抒情性散文的训练。二、顺向式想象。就是运用原型的趋向,顺着作品意向进行想象。如讲读《孔乙己》一文后,按鲁迅先生的结局意图,指导学生想象孔乙己弥留之际的情景。《卖炭翁》这首诗没写明卖炭翁的炭被掠后的情景,诗人留给读者想象。老师指导学生,描述卖炭翁归途中的凄苦的神态、痛楚的心理,回到家中与老伴一番心酸的对话以及惨淡的景物。例如,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太阳快要落山了,老汉呆若木鸡似地望着那空荡的牛车,脸上隐约可见几滴炭黑色的泪珠。那系在牛头上的半匹旧绫纱,在夕阳的照耀下,血红血红的,宛如在血里浸染过。牛车在呼呼的北风中、泥泞的山路上,摇晃着、滚动着,慢慢消失在血的残阳中。”这个结局,小作者顺着诗作的趋向,想象老翁归家途中的情景,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景物描写,组成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诗作主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三、逆反式想象。就是运用原型的趋向,逆反着作品意向进行想象。《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交代其结局是: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褛、满手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儿女躲开了他。老师讲完这个结局后设问:假若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属金钱关系的罪恶本质呢?学生回答后,紧追一问:你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于了致富以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以及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见钱眼开的情景吗?这样一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