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立项号课题名称《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策略与研究》负责人袁军所在单位綦江中学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兴趣则是学习施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的产生能诱发学生学练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习兴趣的形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有无兴趣对上体育课及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热爱学习是人的天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精神的享受。爱玩好动更是孩子们自然天性的真情流露。然而,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少学生对待上体育课不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怕苦怕累,借故请假的多,更有甚者感到厌倦、感到枯燥……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过去的“一刀切”、“齐步走”大统一的教学模式更为显得单调枯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师的放任自流,“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还有对于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往往是埋怨多,鼓励少,所有的这些不仅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地妨碍了主体教学的实施,也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所在。因此,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成了体育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二、课题研究意义古今中外教育学家都强调学习兴趣,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建立在自觉主动求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总的来说,学生是喜欢体育的,但有的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苦恼,都会有部分学生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体育课的好坏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想改变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现状,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利用自身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规范的认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三、研究范围1、研究界定本课题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策略与研究,学生上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表现在:体能差、运动能力弱;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交往;学习态度消极、缺少动力。其他原因:家长的“过度保护、溺爱”,养成怕苦怕累习气;体育教师的教法和内容单一、枯燥,态度不好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解,导致学生上体育课态度不端正,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在心里滋生。所有的这些原因致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没有兴趣。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研究对象:本校1——6年级的学生。每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