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花时间引导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呢?(1)分析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辩证统一。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和园柳鸣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达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抓住最能反映景物特色的几个词语,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萧杀荒凉的意境。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不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情况,还写了周围的环境用来作衬托,同时还侧面写了听琵琶人的反映以及作者的感受。秋江月白,动听的琵琶演奏,羞涩的琵琶女,如梦如醉的船家,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构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意境。(2)分析诗歌的立意(即思想感情)。所谓立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分析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有很强的艺术性外,立意深远,思想性强,是其尤为突出的特色。“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屋破淋了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读书人都有广厦住,自己冻死也感到满足。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正是诗歌所表现的主题,这种立意不是非常深刻的吗?(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欣赏一首诗,必须知道这首诗用了些什么表现手法,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通篇没有“书”字,而是通过比喻(或象征)手法,说明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读书人要不断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永葆生命活力。又如李白的《蜀道难》,用了一个很有名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不仅形象表现了蜀道的艰险,还表达出了作者感叹蜀道艰难的强烈感情。再如《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鸡屋),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首诗用了衬托手法,用鸡栖、日落、牛羊归来,衬托妇人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对仗是古体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偶句,句式均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二句就是对得很工整的流水对,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看,这两句是写得非常好的。(4)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抠字眼。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写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中的“绿”和“闹”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又如张先的《天仙子》中写夜景的句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象有了知觉,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进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二、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鉴赏方法。(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1、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2、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1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