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的内在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恰当选择安排材料及过渡技巧。教学准备:1.老北京城图片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读写结合法、情感体验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北京吆喝声的情趣,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识吆喝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说吆喝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值得注意的或者是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或词语。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2.读了这篇课文后,说说吆喝留给你了什么印象?或者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吆喝有什么感受?生思考。生回答。老师点拨。老师小结。三、合作探究——赏吆喝长期生活在老北京城的冰心奶奶也读了《吆喝》,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了萧乾的《吆喝》,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屏幕出示)为什么萧乾这篇文章会引起冰心如此的感触?会引起她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呢?生思考。生回答。师点拨:萧乾的《吆喝》触动了冰心怀旧的复杂情绪,或者说这篇文章本身流露出了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分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来说说。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补充。四.总结感悟——思吆喝“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同学们在写文章时经常会觉得无米下锅,感觉没有什么可写,学完这篇文章后,大家会发现,原来其实万事万物皆可入文,就连我们身边习惯了的商贩的吆喝也不例外,不但可以入文,而且还可以写的那么有趣,那么有情,那么有味.由此可见,诸如吆喝之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也只有象萧乾先生这样用心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美。希望同学们都能象萧乾先生一样,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你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也可以很棒!五、布置作业——写吆喝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附:板书设计吆喝萧乾生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