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定位有关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之观点有很多,如圣职论、公务员论、劳动者论、教师专业性质论等;至于教师的作用,也众说纷纭,如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当前,围绕中考、高考,用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似乎只要突破了中、高考,教师也就有能力、成名人了。说实在的,考试无可厚非,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测试方法和选拔人才的方法之前,考试仍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试想,这个社会如果取消了考试,将会怎样,恐怕要乱套。考试选人才有不公平的地方,但不考试全凭臆断用人,肯定更不公平。考试是一种手段,本身并不坏;坏是因为用错了考试和不公正的考试。不可否认,考试也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利用考试,而不是被考试所左右。因此,仅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能力是不对的,然而完全离开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能力也是行不通的。因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教师要学会考试,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考试者。能考试、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常说临场发挥很重要,尤其考试的时候,那么,教师要教会学生考试,自己不行,又怎么去教学生呢?先易后难、排除法、深呼吸静心法、抬头转移注意力法等都是考场上有用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成为优秀的考试者,一定要常自测。限时、限量,与学生一样,去做试卷,去写作文,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再来反复推敲和总结,然后传给学生。如果教师坚持了,这对学生来讲,是有帮助的。教师参与考试,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能检验教师自身的能力。平日里,教师在课堂内外,有很多资料可以查询,讲课和辅导都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但考试不一样,是教师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这一点与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用于考试是相同的。教师通过考试,还有利于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点总是很多的,能讲完吗?讲得完吗?再说,讲完了,学生又能掌握吗?既然讲不完,学生也无法在一堂课里消化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有重点的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抓重点,当然就离不开一个标准——试卷上的知识体系——考纲的内容。我认为:读大纲,抓考纲,能考试,是教师教学的首要条件。第二,教师既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考试者,而且是该学科的优秀考试者,并且还要将考试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恒学的精神,也是不行的。因而,教师的第二个角色就是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很明显,相对学生来说,教师是该学科的专家,要成为专家,首先要学会将知识转化成学问,学问是学者所研究的;学者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教师作为学者的角色,主要是指拥有该门学科的精、深、广的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学者性教师的含义是指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其实,我们教学生,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面对知识变更如此迅速的时代,我们自己不学习,又怎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呢?再说,我们自己如果不学习,又怎么能教会学生学习呢?学习不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方法和过程的融合。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该学科的专家,并且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品位,像学者的追求一样,永不停步,永不满足,永远向前!如果说考试是教师要懂并且要教给学生的一种能力,而学者性的追求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一种客观性要求;那么,引导就是启发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引导者就是教师的第三个角色。大禹的父亲治水用堵,好比教师向学生灌知识一样,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大禹治水用导,正如教师用启发、点拨、探究法教学生学知识一样,是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生喜欢看小说,喜欢上网,而不愿学习,导致这个现象既有知识枯燥学生厌学的原因,也是教师引导不好的结果。同样是上语文课,同样是那些设备,同样是那些学生,但不同的老师上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原因归结一点,就是教师引导的方法不同。一名好的教师,课堂上应该是活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问三不知的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能算是好课堂吗?教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