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胡适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原名嗣穈,字适之,笔名天风,安徽省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是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比其父小32岁,是一个乡村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就病故了。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庭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遗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1904年)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无以替代的影响。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ɡ),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1910年赴美留学,1917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北大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在文史哲方面均有建树,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定贡献。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胡适大使任内向美总统罗斯福呈交中美友好万人签名书1954年三月,呈总统当选证书予蔣介石。父亲胡传母亲冯顺娣胡适故居本文是《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从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胡适对母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怀念。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与母亲见面。直至1917年,胡适26岁时奉命回家乡结婚,才见到母亲。后又回到北大。其间,胡适在美国留学,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他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影响他的学业。1918年11月,其母便病逝了,胡适悲痛欲绝,在他的《先母行述》中,他曾这样写道: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思考问题:1、总体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3、作者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抓住关键句、段。用一句话来总结全文。看清文章结构。(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níng)(chí)翳:文绉绉:拧我的肉:锁匙:自主学习提示:1.用课文里的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谆谆教导,严格督学——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责罚严厉,慈爱——能忍能让,宽以待人,温和,智慧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C.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后来又为我舔眼翳。D.债主来要债,不骂一声,不露出一点怒色。E.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气量大、性子好、容忍F.听了五叔的牢骚话,当面质问。——正直、刚气,从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熟读最后一段,结合全文总结一下,母亲对我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讨论探究★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容人、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做人上能反省“吾身”(主要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总结思路:一(1-3)回忆从幼年到少年9年之中的若干生活片段。二(4-12)重点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三(13)总结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3、合作完成:作者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写作技巧)认真读课文,体会这些饱蘸感情的句子。⑴截取典型事例⑵平实、朴素而饱含真情的语言(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3)、“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