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说课材料一、说教材:《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P91-92页的内容。认识钟表,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时刻,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刻”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为以后“半时、“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掌握看钟表上整时的方法。2、能用两种方式表示整时时刻。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三、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难点:通过观察钟面,发现认识整时时刻的规律。四、教具准备:实物钟表,钟表课件,学具钟面。学具准备:学具钟面。五、说学生: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纪律观念比较淡薄,随意性强,注意力很难集中,保证40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很困难。组织教学很困难。所以,我善于用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对他们讲话浅显易懂。态度和蔼可亲,从心理上接近他们,产生一种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来说,6-7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可现在的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自觉看钟表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大多靠家长督促,对时刻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很陌生。手机的铃声,大多取代了闹钟的铃声,学生对钟表的接触更少。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观察,找一找,拨一拨,给更多的体验机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而是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奠基。六、说教法学法: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方式,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学习,产生探究意识。根据我校教研小专题《怎样设计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设计问题。如:“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问的具体,使学生思考在什么位置找,找什么,达到认识钟面结构的目的。再如:91页场景图,提问:“图上描写的谁,几时,她们在干什么?”学生从问话中体会到,需要寻找的是时刻,人物,事件。同时渗透观察的方法和筛选的方法。在完成92页练习题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从第一副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他五副图要求你干什么?这样学生就要观察图面的区别与联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总之,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过高,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低,失去思考的价值。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获取成功的喜悦。从小养成思考习惯,逐步提高思考能力。为突出重点,掌握认识整时时刻的方法,利用课件直观显示3个钟面时刻图,让学生感知;同桌对拨钟游戏进行体验;课件找朋友进行强化,达到掌握的目的。为突破难点认识整时时刻的规律,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把3个钟面分别出示,边出示,边让学生认读,然后再比较。小坡度,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重视引导,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规律。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拨一拨等形式,使学生的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七、总体设计: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引导观察,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八、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5分)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数数1—12,对应钟表数字奠定基础,在用猜谜语,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2、引导观察,探索新知。(15分)(1)初步认识钟面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发现了什么?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