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了千家万户,而学校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提倡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脑与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已经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广泛地步入寻常百姓的家庭,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在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所以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不管哪一门课,只要在教学活动中,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将会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新知。接下来,我就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一、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知识性很强,操作性更强。时代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计算机的操作,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我们不可能把每个细微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引导、启发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注重选取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联系、内容及学生状况,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良好动机。例如我在讲解《太空娃娃——翻转和变形》一课时,我先展示了一组太空宇航员的图片,学生对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特别是那种欲飞的感觉非常感兴趣,还有中国宇航员将中国国旗插上太空的场景,更是让学生热血沸腾。学生被情境吸引,纷纷想把自己的的作品也变成老师的图片的样子,于是会主动探究操作方法与步骤。在比如,我们在学习Word文档中图片的插入及设置操作时,我事先准备好了一个镶着照片的小镜框,展示给学生的是玻璃框内的照片与框外的照片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如果镶进框内,那么照片是不能自由移动的,而框外的照片则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于是我适时提出:我们文档里的图片是否也可以根据需要能够移动,而放在我们认为合适的位置,从而做到文档更美观呢?并且将自己课前做好的一篇带有图片的文档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热情立刻被激发出来,都想把自己的文档做得图文并茂更好看,于是很积极地进行探究环节,并且很快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的引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