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作者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因忠言直谏,而身遭大难,以残疾之身,著不朽之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全书52万多字,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事迹)•10篇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8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30篇世家(记诸侯世系)、•70篇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共130篇。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多,所以称之为纪传体。《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史记》是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初年间,首尾约三千年。“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出身雇农,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是对他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先发动起义的功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又认为,陈胜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辍(chuò)怅恨(chàng)鸿鹄(hú)闾左(lǘ)罾(zēng)笞(chī)袒右(tǎn)篝火(gōu)忿恚(huì)社稷(jì)数谏(shuòjiàn)適戍(zhéshù)划分句子停顿划分句子停顿辍耕/之/垄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将军/身/被坚执锐3.,一句表明陈胜的雇农身份,一句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陈胜对受压迫受剥削的雇佣生活的强烈不满。4.出自本段的成语是(画龙点睛)。5.本段写陈胜的穷苦出身和远大抱负。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鸿鹄之志2、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3、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段第二段1、起义的时间:;地点:;人数:。号召徒属的有利条件:二世元年七月二世元年七月大泽乡大泽乡九百人九百人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4、陈胜为起义军制定的策略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5、提出这一口号目的是为了: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为天下唱,宜多应者。6、为什么陈胜认为提出这一口号就可以“宜多应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⑴“天下苦秦久矣”说明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极大不满。⑵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加重了秦王朝的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更加深。⑶秦灭六国中楚国受害最深(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有强烈的复国愿望,把它寄托在楚将项燕身上。因此,陈胜将起义军冒充太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7、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或“威众”之策)是什么?鱼腹中书篝火狐鸣鱼腹中书篝火狐鸣8、第二段段意:叙述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为起义作舆论准备。1、哪一句表明吴广在戍卒中有一定的威望?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广故数言欲亡”的目的是什么?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3、最能表现陈胜反抗精神的一句话是:王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