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与反思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总体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简单的知识积极性高涨,而对于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为无能为力的态度。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2.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指导、写作指导、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课件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一篇文章,题目叫《桂林山水》。(板书课题)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生:先总----分------总的写法。生:先写水,再写山。师板书。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生:静、清、绿。师板书。师:山呢?一起来说。生:奇、秀、险。师板书。[设计理念: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突出文章重点内容,为本节课地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导学达标1、紧扣重点词,在读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点。师:课文先写水,我们就先来读读写水的段落,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水的特点?生自由读,交流。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的静?谁来读?生读描写静的句子。(没感情)师:还有谁想读?生再读。(较有感情)师: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生再读。(很有感情)师:能再静一些吗?生再次朗读。(很有感情)师:还有哪些句子?生读描写水“清”的句子。(较有感情)师:水清得能看到江底的沙石,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呢?生有感情的朗读。师:江底的沙石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真够清的!展开想象,清的还可以看到什么呀?生1:嬉戏的小鱼。生2:打闹的小虾。生3:走来走去的螃蟹。师: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师:抬头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生5:天上飘动的白云。师:看来漓江的水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多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师:哪些句子写出水的绿?生读描写绿的句子。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生:比喻句。师:什么叫无暇?生:没有瑕疵。师:翡翠,玉石中的一种,十分名贵,再加上无暇两个字,你感觉怎样?生:绿的透亮,美得高贵。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师:漓江的水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又清又静又绿。师:谁能完整地读读这三个句子?生读。师:学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写的是漓江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