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1.词二首毛泽东板块:教学设计—课件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上阕写拂晓时红军向娄山关行军的情景;下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号称天险的娄山关。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残月”,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这几个词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开始,即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时间:环境:“霜晨月”(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雁和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雁”包含两种含义:1.比喻信函;2.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与团圆的代名词。词的前两句虽是景物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并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着承接与推进的作用。体会“碎”“咽”字的传神之处?“咽”,本指声音受阻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碎”,写出了娄山关地势凹凸不平,马蹄杂沓,步伐零乱,突出了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1.以景写人。2.以动写静。3.意象苍凉凝重,透露出作者沉郁的心情。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首词正是诗人这种心境形象的反映。上阕特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漫道:不要说。从头:重新开始。意思:不要说守备森严、陡峭艰险的娄山关真是坚固如铁,如今我们英勇的红军硬是重新攻占了天险娄山关,从其关口上头超越了过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作者自认为颇成功的佳句,是多年战争中所积累的景物观察和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奇特又生动贴切,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了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巧妙地暗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但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江山如此多娇”为下阕第一句,是承上阕来写的,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分析上阕雪景,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北国风光怎样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思考:望到了什么?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哪种景色是美丽的呢?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