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课稿】——近代前期中国各阶级救国探索第一阶段:器物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第二阶段:制度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探索的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第三阶段: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斗争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1.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1)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4)影响: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但是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奋勇抗争。2.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解决面临的内政外交上的众多矛盾,意见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3)洋务运动的内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4)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这是由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和具体化;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它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及留学生的派遣,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在洋务派的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清朝统治者(1)清末“新政”(1901—1905年)①背景: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后,清政府全面向帝国主义屈服,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革命派已把武装起义提到议事日程。②目的: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挽救其统治危机。③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④实质:是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改革。(2)清末“预备立宪”①背景:清末“新政”并没有挽救清王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更猛烈之势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声疾呼,进行君主立宪活动和宣传。②目的:借实行宪政,拉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化民族资产阶级,平息方兴未艾的革命风暴,挽救统治危机。③内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下诏“预备仿行宪政”、“皇族内阁”出笼。④结果:“预备立宪”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促使革命形势加快发展。二、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1.太平天国运动(1)制定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十分鲜明的农民反封建斗争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要求平等,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个体劳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采取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办法,废除私有财产,取消商品流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2)制定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①主要内容:《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没有涉及。②实施情况:迫于当时的形势,《资政新篇》提出的方案没有能够实施。③评价:《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法西方改造中国的方案。他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摆脱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