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2.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重点)•3.证明充要条件及其应用.(难点)目标锁定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本节内容要多从分析实例入手理解概念,利用集合的观点加深理解.2.(1)从不同角度,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归纳出条件与结论的推出关系,建立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要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就是利用已有知识,借助代数推理的方法,判断p是否推出q,q是否推出p.1、命题: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可写成:若p则q。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可写成:若p则q。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逆命题若q则p逆命题若q则p原命题若p则q原命题若p则q否命题若p则q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逆否命题若q则p互逆互逆互逆互逆互否互否互否互否互为逆否互为逆否注: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注: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3、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x>a2+b2,则x>2ab。(2)若ab=0,则a=0。3、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x>a2+b2,则x>2ab。(2)若ab=0,则a=0。(2)因为若ab=0则应该有a=0或b=0。所以并不能得到a一定为0。(2)因为若ab=0则应该有a=0或b=0。所以并不能得到a一定为0。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假命题解(1)因为若x>a2+b2,而a2+b22ab,所以可以得到x>2ab。解(1)因为若x>a2+b2,而a2+b22ab,所以可以得到x>2ab。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4、例,将(1)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及其逆命题的真假。(1)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若a2>b2,则a>b。4、例,将(1)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及其逆命题的真假。(1)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若a2>b2,则a>b。解(1)原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解(1)原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原命题:若a2>b2,则a>b。(2)原命题:若a2>b2,则a>b。逆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逆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逆命题:若a>b,则a2>b2。逆命题:若a>b,则a2>b2。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假命题假命题假命题•1.从逻辑关系上,关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判定:条件p与结论q关系结论p⇒q,但qpp是q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p,但pqp是q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q,q⇒p,即p⇔qp是q成立的充要条件Pq,qpp是q成立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从集合的观点上,关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判定: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A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B⊆A,则p是q的必要条件,若BA,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A=B,则p,q互为充要条件若AB且BA,则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首先建立与p、q相应的集合,即p:A={x|p(x)},q:B={x|q(x)}.•3.一般地,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2)等价法:“p⇔q”表示p等价于q,等价命题可以进行转换,当我们要证明p成立时,就可以去证明q成立.这里要注意“原命题⇔逆否命题”、“否命题⇔逆命题”只是等价形式之一,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式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应用等价法.•(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如果条件p和结论q都是集合,那么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4.充要条件的传递性•若A⇒B,B⇒C,C⇒D,则A⇒D,即A是D的充分条件,利用这一结论可研究多个命题之间的充要关系.•5.充要条件的证明•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命题“p⇒q”为真,又要证明命题“q⇒p”为真,前者证明的是充分性,后者证明的是必要性.•注意:(1)在分析p与q的关系时,要考查“p⇒q”和“q⇒p”两个方面后,才能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