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月模考作文指导2•重点:文体意识与扣题意识3命题再现:七、作文(70分)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请以“让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挤”是一种状态,无数人挤在纷扰的城市,挤在狭窄的路上,挤在人口日渐膨胀的世界;“挤”也是一种行为,摩肩接踵是一种“挤”,竞争进取也是一种“挤”。有人说,中国的90后无法回避一个“挤”。“挤”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不断奋斗。4命题解读:1、本命题预示我们,明年我省的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是明确指定各题的文体。2、这告诫我们,明确各种文体的写作,已经成了当务之急。5指导重点:文体、扣题文体意识与扣题意识6明确:应试作文,是应别人的要求来写作。所以,这大大有别于我们的自由写作。我们要在心理上,理解和接受这个客观事实。既然我们要参加高考,我们就得接受高考设定的游戏规则。既然命题人要考查我们的文体能力,我们就要在行动上,有意识地达成,自己的文章具有相应的文体特征;既然命题人要求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我们就要让他明确地知道,我完成了,我是在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7所以,本次强调的是文体意识与扣题意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体特征是怎样的?如何写出合体的文章?二是如何体现扣题意识?8文体特征9一、议论文:基本概念:议论文定义:就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的文章,叫议论文。论题:所讨论的问题;中心论点:全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或见解;分论点: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提出的用以支持中心论点的观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的观点),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论证过程(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使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10通常思路:提出问题:提出所讨论的问题分析问题: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11基本结构部分:引论:提出问题的部分本论:展开论证问题的部分结论:总结全文的部分12基本结构关系:总分式:依据各部分所讨论的问题相互间的大小关系,具体有总分总、分总、总分三种形式并列式: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对照式:两分论点之间,是从相反的角度展开论证的层进式:各论证过程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13常用论证角度:立论:正面阐发自己观点驳论:与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商榷14重点提示议论段在同学们的议论文习作中,通常要求800字的情况下,第一节是引论,主要是提出所讨论的问题;最后一节是结论,通常是总结全文的论证,再次提出论点。其余的三到四节,就是本论部分,主要是展开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议论段,是你学习写议论文所最首先要写好的部分。15通常情况下,议论段的所有语言,分为三类:论点(提出本议论段的分论点,或者是提出本节的论题);论据;分析(揭示出所用论据与所要证明的论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师说》中有这么一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本议论段中,“圣人无常师”是分论点;“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和“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一是事实论据,一是理论论据;“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就分别是对论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联系的。16全文思路:仍以同学们刚刚学过的《师说》为例,来分析一下这则议论文的全文思路:全文共四节,第一节,从古代求学者“必有师”的事实,联系到师的作用,再分析“学者”为什么一定会有师、有什么样的师,从而提出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果说第一节更多的是谈从师的必要性,那第二节,针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尚,以三组人相对比,从而提出从师学习的现实迫切性;第三节,再分析“圣人无常师”的原因,间接地提出从师的广泛性;最后一节,既正面表扬了李蟠,又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17基本结构模式:如果是800字以上,正常在千字以下。大约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