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守望教育”成为“教育的守望”——读《守望教育》有感如东县掘港小学严明明最近阅读了刘铁芳教授编著的《守望教育》一书,感触颇多。刘教授对教育事件的人文思考,对诸多教育问题的理性反思,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关于游戏书中有篇文章——《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孩子在几棵大梧桐树底下玩耍,有的在跳橡皮筋,有的在捉迷藏。这本是校园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场景,现在却很少能够遇到了。我们生于上世纪70年代,这一年龄层次人的童年生活、学习正如刘教授书中所说:“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说真的,那时电脑离我们好远,更别谈网络游戏了。但祖祖辈辈曾经的游戏,是所有孩子们经典的快乐。记忆最深的也许就是踢键子了,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飞扬的过去。然后要数跳橡皮筋了。这橡皮筋也是自己一个个结起来的,有时嫌橡皮筋统一的淡黄色太单调,还会去买贵一些的彩色皮筋。跳橡皮筋是个团体项目,也有更多更复杂的玩法。校园里,只要一下课,便立即沸腾起来,几个人绷,几个人跳,一边跳一边像儿歌似地念叨,有时跳到天都黑了还没决出胜负。看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的转变而一道发生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训练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时代,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雷雨,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活老师,我们应该向它领教,向它探讨。”陈老先生卓尔不群的教育思想,仍然不失为今天教育改革中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1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将来成长为心理健康、体魄健壮、素质全面的国家栋梁之材。我替孩子们呼吁——还我快乐童年!二、关于阅读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冲击。有人甚至预言,随着多媒体的使用,学生的阅读必将废退。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少小学生放学回家,一丢下书包就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没了,哪里还顾得上去读课外书呢!但电视的节奏快,有的地方没有听清楚,就没法回过头来再听;对其中的某个片段很感兴趣,想回过头来再品味品味也很难做得到。可是读书就比较方便可以从从容容地读,也可以回过头来重读。特别是读文艺作品,还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在作者所创造的那个艺术境界中任意遨游。正如凯勒斯所说:“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