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真华妙论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品格艺术是怎样一种概念,艺术与人生价值有什么联系?12月19日上午,我校原党委书记、法国语言文学家徐真华在八角楼会议室举行了名为“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品格—关于马尔罗文艺思想的价值取向”的讲座,在向听众介绍马尔罗的艺术观的同时,也以此为导线讲述他对青年人人生价值的看法。广东美术学院院长、广东高等学院艺术与设计教育委员会会长黎明委员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陈卫和,我校副校长方凡泉,艺术学院院长李于昆等出席了此次讲座。讲座现场哲学地思考艺术地创作在对马尔罗的文化倾向与艺术观进行介绍之后,徐真华以文化哲学的视角剖析了马尔罗理论中的形式世界。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念不同,马尔罗认为艺术的根本思想在于寻求纯粹的形式。在其代表作《人类的命运》中,他创造性地以欧洲人的视角讲述东方人的故事,赋予其更多哲学思考,这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推崇。但同时,徐真华也指出了马尔罗思想的缺陷,那就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内容的价值。徐真华指出,马尔罗第一次以清晰的语言,阐述了艺术应当让人类意识到他们未曾认识的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之处这一观点,这足以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并思考应当如何去组织自己的人生。徐真华教授展示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品格“人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可以不需要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艺术。”徐真华引经据典,阐述马尔罗关于“艺术教人摆脱命运,获得自由”这一思想,他谈到,艺术能够使人摆脱受奴役的地位,使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掌握自己的地位。对此,徐真华说,马尔罗的贡献就在于他把艺术变成了上帝,使人类摆脱了受奴役的地位,战胜了死亡、孤独和世界的荒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艺术之“神"完成了拯救人类的崇高使命。此外,他将马尔罗的形式世界划分为超自然时期、非现实时期和无时间性时期并逐一进行阐述。以艺术思想反思大学生价值追求讲座最后,徐真华引用北大教授周国平的观点称,在当代社会,爱被缩减成了性,友谊被缩减成交际或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则被缩减成为看电视。在此情况下,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也陷入了误区。徐真华指出,当代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想要成功,要名牌轿车,要进好单位,要留在一线城市。这种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规律格格不入。他希望青年大学生对自己要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去能够得到锻炼的环境中工作,同时缓解二三线城市的人才空缺的状况。他还建议大学生要大量读书,勤于思考,了解艺术史和思想史,因为“艺术能够不断地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紧凑而又丰富的年会,活跃而又深入地学术交流,艺术而又学术的专业讲座。”讲座结束之后,陈卫对为期两天的年会活动做出了高度评价,并宣布年会圆满成功。来自政管学院的李同学表示,徐真华的讲座很精彩,他“获益匪浅”。艺术学院的陈同学则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论调给了他深刻印象。附:安德烈·马尔罗资料简介:安德烈·马尔罗(AndrMalraux,1901-1976),法国小说家,评论家。他年轻时曾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进修。1923年,他偕同第一个夫人去远东游历。这一时期,他和当时越南、中国、苏联的革命者有过频繁接触。法国光复后,他在政治上一直与戴高乐将军紧密地站在一起。1945年—1946年,担任新闻部长。1947年-1952年间,是人民联盟的全国代表。1958年6月1日起担任法国总统府国务部长,后兼任文化部长。马尔罗始终是一位紧跟时代潮流的倾向性作家,他在1935年出版的小说《轻蔑的时代》(leTempdumépris)中,记录了希特勒造成的骇人听闻的可怕情景。1937年完成的名著《希望》(l’Espris),他用华丽的抒情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在西班牙反对佛朗哥的斗争岁月。他在1967年出版了《反回忆录》(Lesantimemoires)第一卷。他以华丽的笔调写下了自己一生中异常丰富动荡和戏剧性的经历,其中有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别人的会晤以及他对人物和事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