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了解明清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专制向民主发展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影响•二、内阁制度的形成:背景—地位作用•三、军机处的设置:目的—职能—影响朱元璋还通过什么手段加强专制皇权?一、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1、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原因—措施—影响•2、内阁制度的形成•原因—过程—影响•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1、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1)明初沿袭元代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2)鉴于元丞相权势过重,至皇权不稳,内乱不断,太祖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3)导火线:胡惟庸案•废除: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影响:•(1)丞相制被永远废弃,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彻底解除。(2)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达到新的高度。内阁制的形成内阁制的形成原因原因过程过程影响影响2、内阁制的形成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原因(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皇帝丛杂的政务集于一身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史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摘自《明太祖实录》史料二、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史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结合材料和课本,请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而且规定永久性废除?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2、内阁的设立及演变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政治地位上升情况)(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议一议议一议材料一:万历40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神宗实录》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是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1、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似不同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无决策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君主独裁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也使皇身上,君主独裁专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