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mingjia/32/yangzhouman.mp3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杜牧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时有“扬一益二”(公认为扬州第一,成都第二)。扬州是旅游胜地,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在唐代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灿烂的文明和文化,也牵动了一代代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扬州慢扬州慢小序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黍离》之悲悲也。扬州慢扬州慢小序小序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也。1、何为“黍离之悲”?2、分析本词如何来表现“黍离之悲”?请听朗诵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城。。昔日绮丽繁华的扬州今日已为“空城空城”,用形容词概括一下其特征。杜郎杜郎俊赏俊赏,,算算而今、重到须惊。而今、重到须惊。纵纵豆蔻词豆蔻词工工,青楼梦好,难,青楼梦好,难赋赋深情。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名句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杜牧诗三首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