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政仁义之政””““仁义之政仁义之政””导入新课•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25/2/15225/2/153•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25/2/154•重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难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25/2/15525/2/15625/2/157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25/2/158•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25/2/159•《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25/2/1510一、给括号前一个字注音。一、给括号前一个字注音。•(1)弃甲曳()兵•(2)涂()有饿殍()•(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洿()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yètú,通“途”pioǎtúnzhìxùCùgwūǔwú,通“毋”xiángbān,通“斑”tì25/2/1511时代背景介绍•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25/2/1512•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25/2/1513二、通假字:找出各项中所通假的字二、通假字:找出各项中所通假的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王无罪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王无罪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25/2/1514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字并解释用法和意义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字并解释用法和意义•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5、王无罪岁•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名词活用动词鼓树衣王罪丧25/2/1515•谨庠序之教•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形容词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