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900多年前的那个三月七日,苏东坡同样经历了一场春雨,迎来了最后的晴空。在萧瑟冷雨中用他的《定风波》演绎了一个无诗意处见性情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他的真性情,见证了他在无边苦海中自我拯救的心灵之路。语言形象感情词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词中哪些字词用得非常精当、传神,请找出作简要分析。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考试说明》中对文学鉴赏的要求(能力层级E级):•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技巧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象后之意•分析诗歌意象的结合点:•(一)解读诗歌意象,要注意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意象的选取往往是由于当时特定的背景引发的,选取的意象不同,那么表达的感情也就有别。•分析诗歌意象的结合点:•(二)解读诗歌“意象”之后诗人的“感情”,不仅要找出是什么意象,还要注意诗人怎样写这个意象。描写意象的特征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强调了风急雨大的特点。面对风雨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象后之意象后之情突出风大、雨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深重打击,诗人毫不在乎,泰然自若。象后之意象后之情同是风雨句,不同诗人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gēng)漏子》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同是风雨句,不同诗人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突出雨的和润;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突出雨孤冷;表达诗人的离别之苦楚。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gēng)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突出雨的点滴和淅沥;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突出雨的迷蒙;表达物是人非的迷惘惆伥。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苏轼: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分析诗歌意象的结合点:(一)诗人选取的是何种意象。——写了什么意象?(二)诗人突出了意象的哪些特征。——写了怎样的意象?(三)诗人写了多个意象时,注意意象的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是“以象立意”,由“象”入手,循“象”求意,披“象”入情,这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路数之一,因此识“象”便成了正确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关键。突出风大、雨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深重打击,诗人毫不在乎,泰然自若。象后之意象后之情突出了夕阳的温暖、和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笃信庄子“齐物论”的苏子,在迎来阳光之后,等齐了那“风雨”和“晴朗”?萧然孤苦之时,他不曾怨天尤人;晴暖艳阳之际,他也毫无得意之色——一切归于平常,归于平常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词人从历史的磨难中走出,在穿林打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不怕泥泞,最终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后,已全然不在意外物的得失,走入了无歌无喜,无风无雨心灵超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情深意重、哀痛悱恻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积极乐观、充满壮志豪情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满腹追求但又不能逞志,忧伤愤懑的苏轼;•《前赤壁赋》中消极悲观但又超然脱俗的苏轼。•今天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苦无乐、淡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