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生活化浅谈关键词:习作指导教师小学教学学生生活摘要:让学生习作反映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体现学生的童心、童趣,就是要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以学定教”,让习作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活的技能。正文: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不太喜欢作文,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作文课的,但学生在习作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效果不佳。高年级学生不喜欢老师限定太多的框框,而喜欢自由表达,喜欢写自由命题的习作,喜欢写内心深处的感悟。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病根”是:(1)不细心观察生活,没有生活储备,选材困难;(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3)习作内容、形式等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治此“病”良方就是要让学生习作反映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体现学生的童心、童趣,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习作“生活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写记叙文,也要写应用文;不仅写现实中的,也要写想像世界的;不仅要继承传统的习作形式,也要勇于创新,善于借鉴,比如将电视节目、社会活动引进到习作中。例如:节日制作贺卡,写贺词,写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利用班级图书角,学写借条、收条;与兄弟学校的小伙伴结成友好关系,利用书信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这些是人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生活化”的习作因其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所以作文教学要“以学定教”,让习作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活的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一、丰富学生的习作积累,是习作生活化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放长线钓大鱼”。放长线就是要做到“三个积累”,“大鱼”就是较高的作文水平。高的作文水平、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学生生活、课堂中的积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这“三个积累”。1、语言积累。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精彩句子涌现。我运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1)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做到意文兼得。同时,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口语交际,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保证。(2)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专门的积累本,鼓励学生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做到经常翻阅;鼓励学生多背名言警句,即使没背过的,也要努力做到用时能找到。(3)在班内创立图书角,让每个学生都捐一至数本书,所有学生共享。我也常鼓励学生多借阅学校书籍。不仅如此,我还和家长交流,让他们支持孩子读书,满足孩子读书的渴求。做法很简单,就是让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橱,条件不允许的话给孩子准备一个纸箱子盛书也可以。同时,我在学校也经常大力宣传,褒奖藏书多、读书多的学生。2、生活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丰富了,写作的材料也就多了。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收获之多是难以估量的。我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诗词竞赛、习作竞赛、美文朗诵比赛、故事大王、踏青写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教会学生观察、体验,培养学生有疑必问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见闻的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了许多以前未曾注意的事物,生活流淌到了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习作真正成了他们要表达、要交际的工具。这点要注意:千万不要把活动与作文捆在一起,活动的目的旨在积累生活!3、感受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育情,以情激情”。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有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再者便是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亲身体验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感受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只有用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才能让他人感受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的感受有“用武之地”。这样不仅利于写作,更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二、教师亲写下水文,树立榜样。教师要亲自写下水文,体验习作。这样便于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