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中国风文艺清新复古专题二商鞅变法•公元前594年,古代雅典进行了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同时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而之后一两百年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进行改革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对当时及以后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课标要求: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第一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文化、科技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1、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2、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2)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3)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根本)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各国纷纷变法、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指导思想。•其他国家的变法提供借鉴李悝吴起魏国李悝变法:率先强盛楚国吴起变法:成为强国公元前445年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2)推行“平籴法”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2)强令旧贵族迁居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各国改革共同的影响是什么?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转型。自春秋以来,秦国一直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东方各国。比如,赋税制度改革,齐国在公元前685年管仲就实行了“相地而衰征”,承认了土地的私有,而在秦国,直到公元前408年才实行类似的“初租禾”。又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然而诸子之中没有一个秦国人。总之,商鞅变法之前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秦国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要想在战乱中求生存必须变法,以求发展。落后的秦国受传统约束较少(二)秦国统治者急需改变长期落后于东方各国的状况,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1、秦献公: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由雍迁都栎阳;允许商业活动。2、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秦孝公下令求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史记》商鞅入秦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前361年,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商鞅(三)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1)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商鞅舌战图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反映的问题:①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②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心③商鞅重视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三)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1)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