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背影1.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2.学习文中运用细节和质朴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方法。3.感受并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学习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新课导入【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和文学评论家。【代表作】诗集《踪迹》,散文《背影》《春》《荷塘月色》《匆匆》等。走近作者《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写作背景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差使狼藉簌簌踌躇迂拭蹒跚颓唐jíyūchóuchúsùchāipánshānshìtuí字词积累【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嘱咐】叮嘱、吩咐。【颓唐】这里是衰颓败落的意思。【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蹒跚】形容步伐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忆车站离别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他的背影。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我”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之情。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背影我的父亲父爱线索:人物:主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1.难忘背影(想念父亲)2.凝望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思念背影(别后怀念)阅读第1段,说说这样的开头有何作用。这样的开头一般用于回忆性文章。作用:使读者产生悬念,引出下文;点题,表现了对父亲的强烈思念之情。细读感悟读课文第2、3段,想一想文中交代家境惨淡有什么作用?写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为下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2段:再写家境“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第3段:课文第4、5段作者为何连用两个“再三”和“踌躇”?第一个“再三”:不放心,周到,细密。第二个“再三”:确实可以不去。两个“踌躇”:事情太忙。悲凉、惨淡的送别充满了爱子之情,为下文写“背影”在情字上作了铺垫。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戴穿走探穿爬阅读第6段,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并说说其表达效果。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攀缩倾流细腻的动作描写,丰富的背影刻画,既集中体现了父爱,又可以看出父亲的老境颓唐、身体状况不好。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1、2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3-6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本文四次写流泪,请找出来细心体会。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因为悲哀)(因为感动)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因为离别)(因为伤心)找出父亲说的话并简要分析表达的情感。(1)“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家境衰落的时候,父亲的心情本来就很难过,却反过来劝慰鼓励“我”,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一片深情。品味语言(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