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任务1.1工程概况安徽池州发电厂为新建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两台300MW发电机组。电厂厂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北约13公里长江南岸的长江大堤堤内圩区。主厂房采用桩基础。桩型为500X500mm的预制混凝土方桩,桩长25-28米,由两节桩组成,混凝土强度为C40。主厂房区共布设桩1288根,于9月24日开始打桩,10月28日打桩结束,打桩期间对局部地区进行了基础开挖,并对开挖出的基础桩进行了监测,发现桩头普遍有逐渐偏位和上浮现象,其中部分桩桩头偏位和上浮情况严重。本次开挖露出桩头的桩共303根,桩长27米,其中上节桩长12米,下节桩长15米。为了进一步确定开挖露出桩的桩身质量情况以及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采用高应变动测法进行检测。1.2施工项目范围及工作量根据要求,本次共检测桩20根。2、编写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3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GJ08-218)2.4有效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联系单及图纸会审。3、作业准备和条件3.1.1人员配备号1X23456789O1X一人员一项目负责技术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一测量人员一机操工电工內用二匚用主几可几检测人员1X1X221X342243.1.2机械及工器具的准备主要施工机具序号机具名称规格/名称数量用途1打桩机85P/JUS1003打桩2送桩器约6米3送桩3柴油锤D62或D803根据地质情况调配4经纬仪J21测量定位5水准仪DS33高程控制6钢卷尺5m若干测位移偏差7检测设备1检测大应变3.1.3力能供应接通施工用水、电,做好“三通一平”工作,设置场内照明,现场提供220V交流电源,保证机械设备进场后能尽快开工。4、作业方法和工艺要求4.1检测目的4.1.1进一步检测桩身质量。确定桩头上浮和偏位的桩中,哪些是由桩身接头脱开引起的,哪些是由桩整体上浮产生的,哪些是由桩身接头脱开同时桩整体上浮共同作用产生的;通过打桩复位过程的检测力求确定桩身接头脱开的距离和桩整体上浮的距离。4.1.2检测桩在复位后的单桩承载力。4.1.3为下一步问题桩的处理积累经验。4.2检测数量根据要求,本次共检测桩20根。4.3检测桩的选择和分布4.3.1主厂房区开挖出的桩共有303根,并已经全部进行过低应变动测试验。根据上海大学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池州发电厂一期(主厂房)工程基桩低应变动测初步分析结果(之一)》和《池州发电厂一期(主厂房)工程基桩低应变动测初步分析结果(之二)》的结论:I类桩56根,占受检桩总数的18.5%;II类桩33根,占受检桩总数的10.9%III类桩48根,占受检桩总数的15.8%IV类桩166根,占受检桩总数的54.8%为了既能反映基础桩的总体情况,又能确定出问题桩特别是III、IV类桩的桩身情况,因此这20根检测桩分布如下:I类桩2根;II类桩2根;III类桩6根;IV类桩10根。4.3.2在全部303根桩中,桩头普遍上浮和偏位,但程度各有不同,据不完全统计:I类桩中上浮量较小,小于0.1米;但水平位移量不等,大者超过1米°II类桩中上浮量也较小,小于0.5米;但水平位移量不等,大者超过1.5米。III类桩中上浮量不等,大者超过0.5米;水平位移量普遍较大,超过1米者占一半左右OIV类桩中上浮量较大,为0.1-1.2米,但大于0.5米者据多;水平位移量也较大,大于1米者据多。为了便于分析,探究桩身质量与桩头上浮量及偏移量大小的关系,因而将桩头上浮量及偏移量的大小分类,选择受检桩:I类桩中将偏移量的大小分为大于0.5米和小于0.5米两类,各选择一根桩检测;II类桩中将偏移量的大小分为大于1.0米和小于1.0米两类,各选择一根桩检测;III类桩中将偏移量的大小分为0-1.0米和大于1.0米及上浮量0-0.5米和大于0.5米两类,各选择三根桩检测;IV类桩中将偏移量的大小分为0-1.0米和大于1.0米同时上浮量0-0.5米和大于0.5米两类,各选择五根桩检测。4.4检测配合要求4.4.1打桩人员听从测试工程师的指挥。4.4.2开始试验时,用冷锤轻打桩,每打一锤就停锤。4.4.3每一次用冷锤轻打桩停锤后,测一次贯入度,直到测试工程师认为可以连续施打为止。4.4.4最后停打标准按设计要求执行。4.4.5每根桩在打桩前和打桩结束后,都必须测量桩头垂直向和水平向位移,记录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