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存生产模式到快速响应模式库存生产模式:从企业盈利的利器到吞噬利润的黑洞在按库存生产策略的类型中,客户基本上对最终产品规格的确定没有什么建议或要求,他们的投入很少。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并不是为任何特定客户定制的。但是,按库存生产时的产品批量又不像典型的重复生产那么大。通常,这类产品可能属于大众化的市售通用规格的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企业的自有品牌产品;它随着市场的需求并参考本身的库存存量来决定是否要安排生产计划。按库存生产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的制造型企业中占有极大的比例。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测,终将逐渐被按单制造所取代。而最近30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和个人的需求类型也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带来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市场越来越难以预测。在这样的趋势下,按库存生产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另外一种生产模式。模式变革是最大的红利。A公司通过快速响应模式变革促进销售、提升利润率、降低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A公司是生产一种工程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该工程设备市场在2012年之前十年年均增长率高达46%。2012年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下降。在2013年之前,A公司采用库存生产模式,其基本的运营逻辑是先生产,后销售;为了实现下个月的销售目标,公司必须先生产出相应产品,实质上是以产定销。在业务运营流程方面,A公司滚动预测未来6个月的市场走势,根据预测需求采购底盘、液压件等战略物资;滚动预测未来2个月的市场需求,根据预测进行零部件采购生产。A公司维持一定数量的成品库存,接到客户订单后发货。每月20日是A公司运营的关键时间点,公司领导需要确定未来2个月的生产量。在市场高速增长时期,公司领导拍板定出让计划员有点胆战心惊的生产目标,拉动着公司业务高速增长。库存生产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预测不准确,库存与客户需求不一致导致库存呆滞。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竞争者不多,且行业高速增长,库存呆滞风险并不突出。A公司领导这样向笔者介绍:“2012年6月前我们基本上没有成品库存,产品刚刚下线就发运了。还有很多客户到公司来等设备,客户能够拿到设备就不错了,甚至顾不上选择型号,所以我们基本上没有库存积压”。从过去数年的发展历程看,可以说,库存生产模式对于A公司的高速成长功不可没。随着市场下滑,库存生产模式弊端尽显。2012年下半年市场需求明显下降,产品供过于求,客户开始选择自己想要的型号,企业遭遇成品库存积压困境。为了增强公司竞争优势,公司加速了新品推出,产品型号数量明显增加,这增加了成品库存备货难度。滚动6个月需求计划准确率约为30%,滚动双月需求计划的准确率约为50%。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公司不得不加大成品库存量,月度成品库存周转率达到3.2倍,即为了满足月平均200台设备的发货需求,企业需要保持640台设备的库存,每台设备市场价值约为500万元,库存之大可以想象。每月20日的关键决策成为难题,目标定高了,生产出来就会成为库存,目标定低了,对销售没有激励作用,在动态不确定的新市场环境下要做出正确决策很难。库存占用了公司大量流动资金,在不利的市场形势下,公司立刻感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但是库存的压力绝不仅仅限于资金占用,还有巨大的库存维持成本。为保证产品质量,A公司规定对库存超过20天的产品发货前需要进行整改,整改一次的费用平均为4万元。纳入计划安排的整改产品数量占总产量的52%,计划外整改约为总产量的20%,主力产品一年的整改费用接近5000万元。除整改费用外,巨大库存还导致场地租赁费用增加和酸雨锈蚀损失增加。露天存放的设备会受到酸雨锈蚀,对于锈蚀严重的产品,需要更换部分零部件以保证设备性能。库存还对销售业务影响巨大,2012年下半年以来,尽可能消化库存是销售系统的主要目标。为清理库存,公司加大了销售让利力度,原来相对坚挺的价格体系逐渐打破,企业利润下滑,带动行业几乎走进了价格战的边缘。为了保证公司利润率,公司不得不加大采购成本削减力度,要求采购部门年度削减成本5亿元。在此高压下,采购部门采取了以价格为主的采购策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