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知识体系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和战后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涨,反映了战后初期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两大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这一时代特征。战后世界局势的动荡表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原有的世界秩序已被破坏,而新的世界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和正在建立之中。两大进步潮流的发展,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已进入直接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新阶段。二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且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成果,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重点难点1.关于将十月革命做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的问题。将十月革命的胜利作做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主要是依据人类历史发展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这与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道理是相同的。2.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爆发于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具有其必然性,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有下列四点:①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已经在国家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化生产程度提高。②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导致垄断资本的剥削和专制制度的压迫同时并存,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异常尖锐。沙皇以大俄罗斯主义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激起了民族矛盾。沙俄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沙俄的矛盾。俄国的落后造成对外国资本的严重依赖,决定了沙俄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重重矛盾。各种矛盾的集结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③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俄国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身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因而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经过1905年革命的洗礼,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④第一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营造了有利的时机。沙俄参加了“一战”,死伤和被俘人数是参战国中最多的;经济也濒于崩溃。“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爆发。总之,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从主观条件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3.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运用个性和共性关系的原理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有利于对十月革命经验的正确借鉴。首先,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是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别国不能盲目照搬,否则,有可能对革命事业造成损失。如王明的“城市中心论”,将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就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要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即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为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新经济政策取代?①1918年夏至1921年初,面对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起了重要的作用。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非常措施不但没有收缩,反而加强,引起广泛不满,出现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的挫折,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