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悟读中生情(主题教研发言稿)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无目的、无要求的读,应当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读。阅读教学中,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且将文本内化的过程。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我认为:一、重视文本,自读自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中:首先,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我要求他们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通过朗读,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记叙了1935年北上抗日的红军战士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同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还给学生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其次,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给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用个别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再次,品读。这个层次中,第1页共4页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出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夺桥动作的词句,反复朗读,体味节奏韵味,即品析文章的句段,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诵读(也称美读)──融入感情,积淀语感。这个层次是在对上个层次的深化、延伸。学生此时已深入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为文中之喜所喜,之悲所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这样反复读,学生已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可以不言传,但已意会,这时的朗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二度创作”了。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二、精读品味,情境感悟对于“感悟”,许多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感悟”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于是,课堂上教师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惟独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其实,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内容和形式的感悟也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就越深入,反之亦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既要“注重情感体验”,又要重视“有较丰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也要指导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把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感悟不断深化。1、在品读中培养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文章中的许多情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凭语感去感知、理解和品味。因此,在品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培养语感。如:第2页共4页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引导学生品读“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时,我先让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