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兴趣【内容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关键,语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广泛开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语文采用新课程后,学生好的变得更好,差的反而变得更差,造成学困生无心向学,从而提出如何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兴趣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研究问题。本文首先是语文学困生的定义和成因分析,然后讲述解决语文学困生问题的对策:1、树立自信心;2、从作业设计,作业批改方面提高学困生的兴趣。【关键字】:语文,学困生,兴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广泛开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满堂灌现象已经一去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存在其美中不足的地方:有从事教改的老师反映,语文采用新课程后,学生好的变得更好,学困生反而变差了。由此给教学带来不少困惑。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克服这些存在问题呢?如何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兴趣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研究问题。一、语文学困生问题的提出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语文学困生”。顾名思义,“语文学困生”就是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暂时处于后进状态。他们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天资聪慧,但上课心不在焉;认为语文课很闷,不想去听;有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因素,虽然下了很多工夫,但学习效果欠佳;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缺乏兴趣。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哪根弦出了问题?是认识不足,还是方法不当?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找出一条有效解决此问题的科学之路。二、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语文学困生的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一)、不良环境的影响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总是不知不觉而又无时不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实”。这就是讲环境逐渐熏染的结果。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优秀的智力素质和优良的情感素质,它们都取决于早期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三岁前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说完整而健全的家庭,规范的父母,父母之间及各自与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主要由他们为孩子缔造的良好环境和科学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尤其是心理发展至关重要。有些语文学困生在孩童时期,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和其他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与人交往的习惯;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不喜欢阅读,孩子从小缺少这方面的熏陶和引导,因此他们的语言水平发展慢;上学以后,学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图书馆,或者即使有也经常不开放,学校订阅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又不能给学生阅读,语文学困生没有课外书阅读,他们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就更少了。(二)、不正确的教育指导态度教育指导态度是指教师对班级工作所具有的认识、情感、智力及行为特征方面比较持久和相对稳定的倾向。教育指导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前苏联心理卫生学家格罗姆巴赫指出:由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指导态度造成的不良情绪——心理氛围,在学校中为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了前提。教育本应该是爱的教育,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由于缺乏自身修养,受陈腐教育思想的影响,抱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疼是害,打出个状元来”之类的信条,认为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做什么,不能有所违拗,否则就痛斥,常用“屡教不改”、“不可救药”等惯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其个性发展,让学生听后心里滴血,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把教师说教当耳边风,导入学习误区。有些教师任由学生自行其事,不予过问,放弃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看到学生学习马虎、成绩不好,也听之任之。教师这种教育态度,使学生延误学习时机,失去学习信心,成绩也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