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耘中收获——数学教学应注重过程教学每位教师都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有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使学生真正的在耕耘中收获。下面是两位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不同教学过程:[案例描述]A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师:那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请看老师来演示。师:我把平行四边形像这样剪开。(拿着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生:(讨论、汇报)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生:底乘以高。B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生:我把平行四边形像这样剪开。(拿着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生继续剪拼、测量)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生:(汇报)。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生回答,意思是不要剪,直接想象出长方形。)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谁最快。(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生汇报)师:那也就是,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生:底和高。师:为什么呢?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由教师直接灌输,得出结果,另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的规律,得出的结果.两者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反思和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在对知识的要求达到“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探索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材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只能保留精练的、本质的逻辑结论,而思维价值丰富的思维过程只作简单的呈现,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挖掘。作为教材的开发者,应努力展现其丰富的过程,既视数学为一种结果,更应视数学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追求情感、认知、思维的统一。真正做到“过程”与“结果”的平衡。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而现代教学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主角定位,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注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塑造,情感与情感的沟通。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中,用一元钱去买二角的橡皮和3角的作业本,够吗?如果够还剩多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直观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很难接受,只有把课堂让给学生留给他们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走入这个角色之中,自己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让学生在买东西过程中去思考和感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二、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悉的生活数学走进课堂,让学生感悟和发现数学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儿童文化。例如“统计”这个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归纳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来发现统计的过程和意义。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