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心有灵犀一点通教案VIP免费

心有灵犀一点通教案_第1页
1/3
心有灵犀一点通教案_第2页
2/3
心有灵犀一点通教案_第3页
3/3
心有灵犀一点通——描画作文“动情点”(教案)一、经典引路(考虑配乐)有人说,文章的本质就是表情达意,一草一木可洒泪,丝风片雨当欣慰。宇宙人生,让我们动情的物事真是太多太多了。文学家乔治•桑说过“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今天,老师想带大家重温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背影》中那些曾经触动你的情节呢?播放影片《背影》感人至深,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桔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这个片段就是文章的一个“动情点”。那么何为“动情点”?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文真挚感人,如果能抓住作文中的“动情点”并把它细细描画就会达到理想效果,我们不妨来试试。看一篇例文。二、原味作文请同学积极讨论,评价此文的优劣。(考虑使用白板)灯雨,在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窗前,为准备明天的考试,紧张地温习功课。忽然,灯灭了,周围一片漆黑。“怎么搞的!这个时候停电!”我大声地喊着。“就点蜡烛当灯吧。”旁边椅子上的妈妈一边答应这,一边急忙去找蜡烛火柴。不一会儿,妈妈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截蜡烛过来,又拿出一个玻璃罩子,一盏蜡烛就做成了。“这么点光能看书吗?”我充满怨气地说了一句,继续往下看……那截可怜的蜡烛终于暗了下去,我不满地对妈妈说:“今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么点蜡烛怎么行?”“好吧,我去买。”妈妈连忙起身,匆匆出了门。当屋里再次变得黑暗,我不禁为自己刚才对妈妈粗声粗气的态度感到惭愧——我竟将停电的怨愤统统撒到妈妈身上!此处添加写景、联想想象开门的声音响过,妈妈端着一支点亮的蜡烛走进来,放进玻璃罩子里。(动作描写处)我看到她背上被淋湿了。“您怎么没带伞就出了门?”我问。“黑咕隆咚的,摸不到伞。”妈妈平静地说。“那您快去换衣服吧,当心感冒。”(细节描写处)微弱的烛光下,我继续看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都能知恩图报,而我呢?待我抬起头,蓦然看到,妈妈的身影在烛光的辉映下显得那样的光亮慈祥,我真想拭去她额头上的雨水,温暖她那被我冷却的心!(细节描写处)三、升格作文(考虑音乐作文)同学们发现,这篇作文不缺乏“动情点”,但是,作者的轻描淡写使得文章索然无味,甚至有矫揉造作之感。如何凸显“动情点”,大家不妨提一点好的建议吧。1、用细节再现情感的美好一滴水里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微小的细节生动的描述出来,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例如《瞬间》一文:那年的腊八,老天隐隐地皱着眉,没有留给太阳一点空隙。饭后,母亲去盛腊八粥,她端了一碗走到已经拿起包要去上班的父亲面前,抬起头微笑着看着父亲的眼。父亲放下包,会意地接过碗喝了一口,然后露出孩子般甜甜的笑。母亲拿起父亲的包送父亲出了门。雪花悠悠地降下来,停在父亲已经开始苍白的发梢上。母亲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快步回来,拿起放在门厅的伞又急步追了过去。母亲赶上了父亲,撑起伞遮住了父亲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父亲停下步子回过头,一丝稍纵即逝的惊讶幻化成双眼清澈的光,带着不易察觉的温柔,像是深邃的湖,浸过千年岁月久久地沉淀成柔和的凝视。我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就像被轻轻揉过的软纸,留下一片片细小的褶皱。这篇文章以“瞬间”为题,仿佛只是抓住了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然而所写的内容却突破时间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心有灵犀一点通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