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中心小学李志华【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发展【摘要】教学实践表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求知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学习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情境的创设有问题情境的创设、操作情境的创设、活动情境的创设、故事情景创设及开放性情境的创设等。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为自己的行动做出自我选择,才能使他们得到主动的发展。【正文】教学实践表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求知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学习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思维始于问题,问题设置于课初,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感觉;问题设置于课中,可拓展引申,纵横联系,使教学有波有澜,问题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我让学生用米尺量桌面的长度,问学生桌面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长度是一米多,那么不够一米的部分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样就容易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已有的知识说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个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交换位置。如:456、465、564、546、645、654.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交换后的各数仍是3的倍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里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愤”、“悱”的状态。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教师进行启发,引1导学生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归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思考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发掘了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的例题是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创设下面的情境: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1”,然后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后用符号连接,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填写1个0成10、第三个后面填写两个“0”,成100,这时又问,现在这三个数还相等吗?在这三个数后面分别添上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后,它们能相等?我的提问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分别填上“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也可以填上“元、角、分”。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通过改写比较得出:0.1米=0.10米=0.100米。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观察、比较三个小数的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大小不变。二、操作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结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活跃状态。如教学“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学具包,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于是,有的独立研究,有的同桌讨论,有的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形成了。启发学生:今天我们来当一回数学家,看谁用更多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全体学生焕发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有的用三角形折一折,移一移、画一画,有的选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拼一拼;还有的用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分一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手段、不同方法,达到同一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问题,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培养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