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高中语文苏教2003课标版教师采用问题探究法及点拨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泛读、精读、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来自主学习。教学目标:1.了解杂的文体特点2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中心论点3.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体会文中幽默讽刺性的语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5.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学会正确对待中外文化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中心论点2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3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论证方法4.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二.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三.字词(检查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完成情况)四.授课内容(一)题解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这篇课文的标题是论题型标题,论题是:“拿来主义”,论题性议论文一般要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那么这篇课文也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1.拿来主义是什么?2.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3.怎么拿来?(二)泛读课文,理清思路请同学们泛读课文,找出以上三个问题分别在哪些段落阐释?(目的使学生进入文章,尽快理清思路)明确:1.拿来主义是什么?(第8~9段)2.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第1~7段)3.怎么拿来?(第10段)文章的思路: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么拿来?也就是文章开头并没有阐释“什么是拿来主义?”,而是先论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那么,请同学们默读第1~6段,解释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三)精读课文,局部分析。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树立“拿来主义”。布置小组学习任务:1.中国向外送去了什么?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送去”危害是什么?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4.“送来”了什么?产生的祸患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6.第1~6段与第7段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明确:1.送去了:古董、古画和新画、梅兰芳(代表京剧艺术文化)——举例论证2.“送去主义”的危害是祸国殃民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最后发了疯“送去主义”者: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落后———类比论证3.“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