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绘画走进童心,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导读: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如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幼儿对话,以鼓励的方式允许幼儿解释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因为轻松、愉悦的环境能拓展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自身的潜能,唤起幼儿多元化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在一次“毛线球”的美术活动中,我想通过画毛线球让幼儿在手臂带动手腕画圆圈的过程中锻炼小手的灵活性。活动开始了,我做了绘画示范后,幼儿就按我的要求开始画起来了。当我在巡视中发现,孩子们的画面上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毛线球”。这时,我发现吴思源的画纸上却只画了很多小竖线,“毛线球”一个也没有。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想看个究竟,不料他却连忙用双手将画纸捂住,还不停地用手指擦着已经画好的线条,头慢慢地低了下去。显然,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夏正君抢着告诉我:“马老师,马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他画得乱七八糟。”吴思源听后,就一直不敢看着我。我看着吴思源的表情,强烈地感受到他的自卑。而我,既不能很虚假地去表扬“你画得不错”,也不能用简单的否定继续伤害他。我蹲下来,在他耳边轻轻地说:“吴思源,你如果不会画毛线球,就先画长长的毛线吧,好吗?”听我这么一说,吴思源捂着画的手终于慢慢地挪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用几乎只有他自己听得见的声音说:“马老师,我画的是剪断的毛线!”孩子是多么的聪明,他对自己的画作了如此合理的解释!“你真的很有创意,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想到!”我趁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不过,剪断的毛线妈妈就不能用它织毛衣了,我们来帮妈妈画长长的毛线,好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又重新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吴思源的画纸上多了许多毛线,比原来画的是长了,有些已接近毛线球的形状了,但画得都比较小。吴思源平时在班里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和同伴交往能力比较弱。入园以来,他对幼儿园的环境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总是表现得过分紧张,也害怕尝试新事物。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吴思源平时在家比较受老人的溺爱,教育方式也不是很科学,比如: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却经常对他说外面老拐子特别多不要和别人玩等话语,久而久之孩子就惧怕和外界接触。但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中,样样事情都要学着自己来面对或处理,这给吴思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次绘画活动中,吴思源不敢画,构图小,并对自己的作品极不自信,正是他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既然绘画能反映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画活动是否也可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呢?针对吴思源内向、胆小、不敢尝试、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我尝试先从绘画活动来培养他的自信心。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鼓励吴思源进行线条练习。只见他拿起笔,拘谨地在画纸的一个小角落来回画,只有手腕在小幅度地动。我先是对吴思源说:“孩子,你画的时候动作大一点,让你的手臂也动起来!我们来试一下好吗?”可这样的语言指导并没有太大用处。于是我又站到吴思源身后,伸出左手帮他一起按住画纸,右手握着他的右手,试图让他体验这种“大刀阔斧”的感觉,可吴思源仍旧不能用手臂带动手大胆地放开画。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他平时酷爱玩汽车的情景,于是我对吴思源说:“我们来‘开汽车’吧!”他一听说要“开汽车”,兴趣大增。我找来了他平时最喜欢的那辆深蓝色玩具车,将油画棒握在手里带动小汽车,当吴思源“开着”这辆汽车在纸上走时,画纸上就会留下一条条油画棒的痕迹,我鼓励他要“让小汽车跑遍白纸的每一个角落”。他高兴地点点头,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拿着小汽车这里开开,那里开开,嘴里还发出“滴滴”的喇叭声。在开汽车的过程中,吴思源的手臂自然地动了起来。当线条随着小汽车在白纸上“跑动”时,吴思源开心的笑了。我也不停地鼓励他“今天吴思源真棒,小司机做得真好,开了好多好多路,看看还有什么没有开到的地方吗?”他又不停地找,不停地开,线条随着小汽车逐渐布满了整张白纸,而吴思源以往画画时的紧张和不自信也被轻松愉快与自信的情绪状态所取代。。。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只要吴思源选择了美工区进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