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飘香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来历及传说故事。2.了解端午节的习俗。3.搜集端午节的相关谚语。4.熟读理解积累端午节的相关古诗。教学过程:一、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1第1页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2第2页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二、端午节相关谚语: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一定要起床早,3第3页到花草中采撷露珠抹在头发上,端午节的露珠是会滋润头发,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我们这里也不例外,要在住宅的前后门和窗插上艾叶,艾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吃了端午粽才把寒衣送。(过了端午,天气气温就正常持续上升,不会忽冷忽热了)三、端午节诗选:(纪念屈原)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诗意: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4第4页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意:年少时每逢节日便格外高兴,等到年老了却容易感慨伤怀。不去仿效悬挂艾草辟邪的习俗,只在喝着菖蒲酒时祈愿天下太平。头上的白发每天都在增加,石榴的红花年年开放耀人眼目。世人不论贤愚都只是千年中的一瞬,又有几人可以留下名姓呢?5第5页6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