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兼谈苏教版<三袋麦子>一课的教学近日,听一位年轻教师《三袋麦子》一课的教学,颇多感触,写下来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教师引领学生理解完课文之后,问:“同学们,读完三个小动物(小猪、小牛、小猴)的故事,仔细想一想,你喜欢哪个小动物?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示意一位学生回答,生答道:“我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很勤劳。”教师满意地示意该生坐下另一名学生回答:“我也喜欢小猴,因为它没有把老爷爷送给它的麦子吃掉,它把麦子种到地里,收了很多麦子,它很爱劳动。”老师更加满意,笑意写满教师年轻的脸庞,说:“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多具体。我们就应该像小猴一样爱劳动。”又有一位学生抢着回答“老师,我喜欢小猪。你看,小猪那么贪吃,多可爱!”老师说:“是呀!小猪真可爱,我也喜欢它。”又一名学生回答:“我也喜欢小猪,它把老爷爷送给它的麦子做了那么多好吃的。”“老师,老师,我喜欢小牛,小牛舍不得吃老爷爷送给它的麦子,它先吃家里的草料和杂粮,说明它很节俭。”“是呀!我们真应该向小牛学习,勤俭节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予肯定,有时还大加赞扬,整个课堂非常热闹,教师也显得很高兴甚至有点得意,觉得这些孩子为她争了光。一节执教者认为成功的课,在评课时我还是给她泼了冷水,我认为教师偏离了作者和编者的原意,甚至走向了反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文中的这三个角色形象,就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定位是存在问题的。文中的小猪在得到一袋麦子之后,就立刻做成了各种可口的美食,并很快吃掉了。这其实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正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久的打算。小孩子贪吃本是一种天性,可如果从小形成及时行乐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文中的小牛虽然有节俭的好品质,值得肯定,但长此以往也终将“坐吃山空”。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中的小猴的做法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发扬的。细细想来,教师在教学中确实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也遵循了新课改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在这种“尊重”的背后,却忽视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课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小学生还没有很强的自我判断能力孩子未来想做什么,人生道路怎么走,自身的价值观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价值观是人前进的一种动力,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正确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引领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辱没一个师者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